原生家庭

by KC 张凯佳

小时候,我的母亲是一个职业女性。平日除了上班,也需要做家事:洗衣煮饭打扫甚至是帮助我们的功课,凡事亲力亲为。这也是我望尘莫及的一面:能干、自律、坚强。

当我有能力做家事时,妈妈便开始教我做家事,并告诉我如何有效率的处理手上的事情。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她教我一边洗菜,一边计划下一步需要准备什么,要拿什么,或是做什么。她说时间宝贵,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时间。因此长大后我multitasking的能力极强,也习惯了这种不停歇的生活模式。

我把这一强项带到了后来自己的家庭,做起事来也因此得心应手,在短时间可以安排好东西,处理几件事情。这种有效率的感觉让我引以为豪。有了小孩后我依然把时间排的妥当,一件事接一件事的做,比如带孩子去公园玩,然后在附近买个东西,寄一个包裹,让我觉得自己的一天能够完成多件事,过得很充实。

然而直到几年前的一天,在等待接大儿子下课时刚好有约十分钟的时间空出来,我刹那间不知道可以做什么:要整理家吗?还是看一下书?还是晚餐有缺什么食材现在可以去买的?

当我想着可以做什么时突然回过神,隐约感觉到内心一丝丝的焦虑,而且我身体在这时候竟然无意识的来回踱步!我被自己的这种举动吓了一跳:为何这十分钟一定要安排什么来做呢?连身体都无法停下,何不坐下来休息一下呢?

想到这里,我便拉了张椅子坐下来喘口气。这感觉其实真的很好!我接着往回想,这种时间安排概念也许跟我小时候习惯的生活方式有关。毕竟那时候我妈妈上班同时需要兼顾家里,所以她必须有效的运用她的时间才能完成她一天需要做的事。而那些年我已经习惯了这种思考和忙碌的日子,所以就算我在几年前不上班的时候还是不自觉的 ‘复制’了这种身兼二职的忙碌感觉和思维模式。

原生家庭对家里子女的影响越深刻,子女长大之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幼年时小小的世界观来观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我想这也是其中一个造就每个人的独特性,对一件事的看法,处理方式和价值观也不同的原因。而步入婚姻的两人会各自带着自己的经历和习性到新的家庭。彼此间的不同让关系有很多摩擦,但同时也因为这些不同让彼此的优缺点可以互补,并形成美丽的搭配。

其实,忙碌与否,multitasking与否不是问题。重点是这些习性是否仍适用于我们的新生家庭的生活?还有这些习性是否影响我的身心灵健康?毕竟,适用于他人的生活方式不一定适合我。

了解我们的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一些思维和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惯性行为。这不代表我们只能选择‘有’或‘无’;照单全收或完全放弃。而是在了解自己并对我们现有的生活做出考量后,我们能如何做出调整。以我个人的特质来说,从我知道自己会无意识的忙碌这习惯后,我尽量提醒自己把生活里的事情排开。就算有时候仍会忘记而把时间拍得紧凑,那我会试着安排一些空档休息,喘口气,静坐一会儿,这些对我的身心都有帮助。

你有什么价值观想保留的吗?还是觉得有什么习性已经不适用,需要调整的呢?

推荐文章

留言

10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