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这世界就会有更多的爱

by KC 张凯佳

佛陀刚成道时有一次跟村里的孩童分享一些他的体悟:“了解与明白会引致容忍和爱心产生。当每个人都了解别人时,所有的人便都会互相包容,互相爱护。那时候,这个世界就不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了。”

这群孩童里有个孩子附和佛陀说的道理,因为在那之前,他家里发生了一件事。有一晚他的大妹妹在看顾小妹妹时,不知为何小妹妹一直哭个不停。最后这姐姐忍不住便打了妹妹的屁股。这时妹妹哭得更大声了。后来说这故事的孩童便抱起了小妹妹才发现妹妹有点热,肯定是妹妹发热而头疼了。 他让大妹摸一摸小妹的额头,这才明白为什么小妹一直在哭闹。大妹的目光顿时变得柔和,把小妹抱起来充满爱心地唱歌安抚她。虽然小妹仍然发热,但她不再哭闹了…

这小故事也不乏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当过父母的都面对过。另一个例子就是有时候小男孩想尿尿,却(还)不愿意上,便会在那里扭动,或是突然愣在那里不说话。每个小孩的表现不一样, 但父母经过几次后,都会了解,小孩的某些行为“背后的意义”是什么。这,我想就是了解的意思:明白一件事情或一个人的行为背后的真正意义。

而佛陀传里的故事和尿尿的例子是比较容易理解,也可也透过一两次的经验了解到一个人行为背后的意义。然而,有些事情,比如一个人的情绪、性格、脾气等等不容易看到真相,只觉得一个人性格古怪,或是变了。而如果我们不去停、看、听,可能会错过很重要的信息而影响彼此的关系。

你可能有个疑问:去了解一个人太难了,我为什么要去了解对方?去明白之后并要体谅对方?有时那个人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而他做的事却带给我们痛苦…

我觉得这个问题将回归到这个人是否是你想要继续保持关系的人。也许他是你的亲人,你很想跟他和解却又害怕被伤害;也许,他是你在乎的人、家人、伴侣、朋友。甚至是与你有利益关系的人,老板、同事、客户等。只有我们在乎的关系才会出现心理的矛盾。因为不在乎或没有很大关系的人,我们可以选择离开那段关系,不会感到为难。

美国的精神医学临床教授也是Mindsight Institute 创始人西格尔(Dan Siegel)说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参加座谈会的学生请西格尔看他的90多岁的爸爸,据学生的看法是他的爸爸抑郁了。教授决定暂时把学生说的观察放在一旁,试着去了解眼前有点脾气的老人。而这老人,本身是一名律师,在治疗未开始前便认为治疗师愚蠢,说的话不可理喻等等,似乎已准备好要反驳所有西格尔要说的话。

然而,通过西格尔的了解,他发现眼前这老人不是抑郁,而是失去了与人的连结 (disconnected)。而这老人也认为自己不是抑郁。跟着后来的诊断和了解,原来是这老人的老伴入院后让他觉得自己很无助、脆弱,他无法面对这样的自己而切断与所有人的连结。后来,老人也愿意放开胸怀,接受西格尔的帮助,重新学习去感受,去面对自己的情绪,而因此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我想通过这些故事表达:

  • 试着去了解你爱的人,因为他们的外在表现出来的不一定是事实。就像《佛陀传》故事里的小妹妹,因为生病所以哭闹,在其他人眼里像是闹脾气的小孩,其实是病了。
  • 如果你愿意放下自己的预设立场去了解一个人,对他们来说这就是爱。
  • 了解他人,不意味着我们需要负起他们成长的责任,或是替他们解决问题。虽然说90多岁老人接受西格尔的治疗,然而治疗过程中老人所需要学习的功课必须由他自己去努力和尝试。
  • 我相信若这老人的孩子能了解父亲表现背后的原因,心里会多一份体谅。对这孩子来说,这种感觉在内心产生更多的柔和和爱,也给自己带来了多一些的舒服与平静,而并非生气和不理解所带来的怨气。

最后,我相信,单是被另一个人理解我们的感受,就足以融化内心的冷漠与难受。如果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这世界就会有更多的

故事来源:
《佛陀传》一行禅师 著 何蕙仪 译
西格尔 Dan Siegel “The Power of Healing Presence” in Compassion in Therapy Summit 2022

推荐文章

留言

5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