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上一代的焦虑止于我

by KC 张凯佳

一个孩子问一行禅师:“我受了父亲很多折磨,他是… 我很难见他,而且几乎成了危险,我不想再见到他了,我给了他几次改变的机会,我一直强迫自己离开,现在我不能。我的问题是:即使这让我非常疲惫,我是否仍然需要尝试改变他,并尝试去找他?”

一个孩子,在面对生他养他的父母很想靠近,却因为父母对他带来的伤痛而本能的想远离,夹在亲情和自己的感受之间,犹豫该不该、要不要的这种挣扎和矛盾,让孩子很煎熬。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不论是与家人、朋友、伴侣,甚至是一行禅师在影片里也提到他也经历过与其他和尚意见不合的事情。其中,与我们关系越亲密的,比如:父母,让我们越彷徨,因为这关系也带着血缘关系。

本能的,我们希望对方改变。这样我们便不会那么痛苦。事实是,我们改变不了对方。因为我们越希望他们改变,对他们来说越像是指责他们的不足,而很少人会欢喜接受自己被批评不够好。尤其是一些父母已经很努力、尽心尽力的做好自己的职责,而这时孩子希望父母改变,在父母的心里这也是一种伤痛。

可是,孩子认为父母对他做出的伤害造成了,心结结了。这是很难说放下便放下的事。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故事,也面对过关系里造成的一些伤痛,而这伤痛对我们来说是真实存在的。同样的,父母也可能因为我们的一些行为,感觉不被敬爱而感到受伤、失落,而这感受在他们心里也是真实的。

重点是,我们无法控制对方是否会认可我们的感受。同样的,对方也无法强迫我们看到他内心的感受。彼此可以试着沟通,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无法掌控我们自身以外的世界。

所以,一行禅师在影片里说到我们都是父母的延续,而他们其实在我们的身体里。要改变的是先改变我们心里的父母。这听起来很抽象,但可以用心理学的 ‘内在父母’与‘内在孩子’ 来看待这事。

“‘内在的父母’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内化*” 而  “ ‘内在的小孩’ 就是孩子一方角色的内化” (武志红)。这两者在内心的互动会呈现于我们与其他人的互动。例如:责骂孩子打破碗,我们可以思考的是这是不是小时候我们也面对过这种责骂?而如今,我们责骂小孩有可能内化了儿时父母对孩童时期的我们,而小时候经历的父母对小孩的方式如今不自觉的表现在自己与孩子的身上。

而长辈在那时期责骂我们是出于什么感受?焦虑我们受伤?金钱上的损失?而如今我们的孩子或家人不小心打破碗时,我们是出于什么感受?如今,我们有这金钱带来的焦虑吗?我们是在担心孩子受伤吗?往更深一层想,若是担心孩子受伤,这背后的原因会是什么?

当然,我们没有要否定长辈,把矛头指向他们。毕竟父母和其他长辈也是他们的父母的延伸,他们的父母是他们的父母的父母的延伸!换句话说我们身上承载了上一代的精髓、文化,也承载了他们一代代人的焦虑、不安和思想。

延伸,无法分对错黑白。因为这是生活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所内化的事。这应该可以说是一个配套:有一些我们适合,一些已经不适用的。而责怪长辈,不过是螳臂当车。因为要怪,可要怪祖宗十八代了吧(开玩笑,这不可能)。意思是这一切没有一个头:是哪里开始,从何开始呢?

所以我们能做的是看到自己的一些行为思想,接受并有觉知的选择适合自己在这时代的事。当有一天,我们能做到觉察自己的行为,依据情况选择自己的行为时,我想我们能更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最大的好处便是我们可以避免一行禅师说的:长大后重复着自己小时候不喜欢父母的一行为。

当然这很难,真的很难!然而,我想能把上一代的一些焦虑、压力止于我们,不带给下一代,这是作为父母亲能给孩子和下一代其中一个最棒的爱与祝福。

*注:内化(Internalization)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 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百度百科)

资料来源:

一行禅师影片(有繁体/简体字幕选项)
武志红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推荐文章

留言

19 − 1 =